|
(一) 选地整地 选地:选择阴坡林下,肥沃湿润,富含腐殖质,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。 整地:可在选好的树种下,于近根处挖长60厘米、宽50厘米、深45厘米的土坑,或将土地耕翻耙平,开穴待种。 (二)种植方法 培养菌材:选择红青冈、水青冈、椴树、臭椿等树种作菌材,于生新叶前采集直径10厘米左右的树枝或木段,每隔3-5厘米砍成鱼鳞口。密环菌种广泛分布于天然次生林中,于林下采集着生棕红色的菌索作菌种,再将备好的木段与采集的菌材于3、4月间按3∶1的比例相间摆放整齐。然后将切成碎块的幼嫩的密环菌索撒在上面,用腐殖土填空隙覆盖,以不露木段为度,上面再盖一层树叶。按此要求堆积高1米左右,并在四周盖土10厘米左右,上边再盖上树枝、蒿草或树叶即可。天气干旱时应适当洒水保持一定湿度。当年菌材即可培育好,备作翌年使用。 培植种苓选择:采挖野生猪苓作种苓。选单体重15克以上,颜色较浅,呈灰褐色的嫩菌核掰成小块。 培植时间:春秋两季均可。春季于4-5月,秋季于9-10。 培植方法:先将两季整好的坑底部挖松,铺一层树叶,将培养好的菌材按间隔6厘米左右摆于底层,于菌棒间放种苓5-8块,使其靠近密环菌生长较多的鱼鳞口上,再用树叶填充空隙,按此要求每坑栽植2-3层,再覆盖腐殖土,轻度镇压即可。也有的采取在培养菌材的同时栽植猪苓,此法将新材与菌种材相间摆放于坑内,再按上述要求栽植,这样可缩短生产周期。菌材数量视其菌材粗细而定。 (三)田间管理 猪苓生长对土壤水分要求比较严格。春季天气干燥时,要适当浇水。秋季雨水大时,要及时排水,防止积水。夏季气温过高时,要覆盖树枝、蒿草,以降低坑内温度。(常用中药材) 采收及加工 采挖分春、秋两季进行,最好于休眠期采挖,一般10月底至翌年4月初。收获时轻挖轻放,取出色黑质硬的菌核作商品。将色泽淡、体质松软的作种苓继续培养,连续使用3代后,其生长力减退应更换新的野生幼苓种。收获后,除去砂土等杂物,晒干即可。 目前,窒内培养猪苓正处在实验阶段,尚未应用于生产,其方法略。(常用中药材) 储藏养护 猪苓一般用麻袋包装,每件30公斤左右,贮于仓库干燥阴凉处,温度30℃以下,相对湿度65-70%。商品安全水份10-13%。 本品较少霉变,为害的仓虫发现有胸角蕈甲、药材甲、毛薪甲、九节胸角蕈甲、锈赤扁谷蛾等。虫蛀后商品轻泡,偶见霉斑。 储藏期间,应保持整洁卫生,高温季节前,进行环境消毒,减少污染源。有条件的地方密封充氮,使贮藏空间保持在10-15%,二氧化碳15%左右,进行养护。发现霉迹、虫蛀,及时晾晒;严重时用磷化铝、溴甲烷等熏杀。(常用中药材) 药材性状 猪苓呈条形、类圆形或扁块状,有的有分枝,长5-25厘米,直径2-6厘米。体轻,质硬,略呈颗粒状。表面黑色、灰黑色或棕黑色,皱缩或有瘤状突起,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。气微,味淡。 规格标准: 混等,干货,以表面乌黑,块大体实者为佳。(常用中药材) 性味功效 猪苓味甘、淡,平,归肾、膀胱经。利水渗湿。治小便不利,水肿、泄泻,淋浊,带下。 主要成分 猪苓聚糖1、麦角甾醇、α-羟基廿四碳酸、糖类、粗蛋白等。 主要药理作用 以不麻醉的带输尿管瘘犬作实验,猪苓煎剂0.25-0.5克/公斤静脉或肌肉注射表现利尿;大鼠口服醇提水溶液增加尿量,但切除肾上腺的大鼠,猪苓煎剂与去氧皮质酮合用,对尿量及盐的排泄并无影响;猪苓含钾量不高于30%,亦不稀释血液,其利尿作用可能由于抑制了肾小管对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;猪苓的醇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,并研究发现猪苓多聚糖有抗癌作用。(常用中药材) 发展前景 猪苓有很好的发展前景。不仅具有利尿和抗菌作用,经研究发现有抗癌作用,需要量将会逐年增加。同时人工栽培猪苓已基本成功。我国森林资源丰富,适宜栽培的土地较多,发展生产潜力很大。 猪苓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:野生资源保护工作没有跟上,群众连年采挖,资源越来越少;栽培面积小,单产低,收益少,发展缓慢。因此,应切实加强资源保护工作,指导群众合理采挖;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,研究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,积极扩大种植面积,逐步形成生产基地,确保医药卫生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。(常用中药材)
>>案例与项目分析频道入口
免责声明:
本项目信息是供广大创业者交流之用,项目的真实性及可行性需创业者自行判断或借助专家判断。友情提醒: 判断项目要多方考察,多搜集相关信息,多打电话,多问专家。 |
|
|
|
 |
|